2022-04-14 09:43·思维智汇
在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学生思维的培养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为了让思维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从2019年开始,以思维型教学赋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学习、作业、评价各个领域深入研究,不断生成新的成果。
其中文海中学部今年以 聚焦高阶思维的 大单元教学 为教学主要目标和出发点, 设计了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评价量规,将指向高阶思维的大单元教学落到实处 。
全文共4656个字,仔细阅读需要12分钟
聚焦高阶思维,探索大单元教学
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基于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而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能够整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结构,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此背景, 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不断探索如何实施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
为了进一步深化文海当前的单元教学实践,引领教师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度理解,并以此为视角建构单元教学的有效路径,开展深度实践,文海实验学校(中学部)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建构了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评价量规”。
思维型教学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了更有效地在各学科中落地实施思维型教学, 文海实验学校(中学部) 找到了 高阶思维 这样一个落脚点, 通过聚焦“高阶思维”制定单元教学设计的标准 来引领教师更好地理解思维型教学,运用到大单元教学设计中。
这一评价量表在设计理念上参考了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四个版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教学文化的考察,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这是中学部初次使用 通用的评价量表 来考察教师对于大单元核心概念的理解 ,弱化学科界限,侧重教学设计 ,在思维型教学的探索上又更进了一步。
该评价量表的维度设计延续了学校在过去几轮课改中的探索与思考,指向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可以拆解为几个部分:
1、 单元整体有目标,搭建素养与内容的桥梁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关键点在于核心概念的确立。 首先,目标设计的评价维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核心素养的把握,旨在通过学情把控与教材架构的基础上找到一条路径,即 如何将知识与核心素养、核心概念、高阶思维进行连接,进而帮助教师建构素养与内容目标的桥梁。
同时要求教师团队中的导师负责为学习任务单(载体)设计支架,改变教师传统你问我答的模式(将question模式转变为problem模式),积极倡导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
2、教学过程有支撑,教学环节体现高阶思维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体现教师如何理解高阶思维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量表要求教师将核心概念通俗化,并在任务设定上体现进阶性,要求教师进一步将导师建构的大单元目标向下推进,延伸到日常教学中。
这一维度考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重组,分析教师教学情境、问题链以及具体活动的设计,整体遵循了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
3、具体实施有模型,促进学科个性化模型探索
评价量表强调教学实施环节需要有一个教学模型,要求教师团队在学校“六学六思”的思维型教学整体框架下进行学科的个性化模型探索,但教学实施的载体自由,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等方式进行。
这一做法旨在让教师对自己的学科有进一步的认识,形成一种通用型的学科模型,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核心概念、学科思维,可以不断向上推导,从而凝结成为学科本身的核心概念。
4、教学评价不单一,注重教学反思和总结
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学成果的评价,量表要求这一环节体现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包括教师团队中导师对整体单元的作业设计,以及团队说课与上课教师对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进一步分解。
学习评价要求检测出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目标是否掌握与落实,整体知识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迁移与运用,以及学生是否在过程中不断反思,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支架的建构。
4、教学文化新视角,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
在评价教师教学文化和教学理念的维度设定上,一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考察教师是否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推动和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做主要人物,学生是否能在学习中具有主动意识,积极推进学习任务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一味的你问我答。
开展教学实践,落实高阶思维
基于“高阶思维评价量表”的评价维度与教学要求,每个学科在自己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大单元整体设计。
各学科教师团队设计出了属于自己学科的教学实践模型,体现出不同学科对于高阶思维的理解,也是对于建设“思维型课堂”的进一步探索。
▲语文思维型教学流程实践模型
语文学科教师团队首先对本单元的主旨做了详细分析,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迁移应用的能力,结合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开展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以七下第二单元为例,在本单元具体内容中找到关键词“家国情怀”,并用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本单元,提取出本单元的应用迁移能力是“抒情”,结合教材内容的分析定位学习主题“学写人物通讯”。
整合当前先进人物的报道,发现主流主题“小人物大情怀”,最终确定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的应用文体”。
▲语文“今天我出镜”项目化学习流程
在教学内容的载体方面,语文组基于单元整体核心概念为抓手,设置核心任务——给“今天我出镜——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报道投稿,开展“怎样写出感染人的人物通讯”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过程涵盖七个课时,主要分为知识建构与应用迁移两大版块,旨在通过真实项目来使学生掌握具体写作方法,教师通过“建构写作标准-写作指导细化标准-写作指导优化标准”给学生提供进阶性的支架,最终使学生通过评价量表完善自己的项目。
语文组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引导“做中学”,将知识、能力、价值进行融通,化静态的阅读为动态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迁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通过“如何选材”和“如何打动人”两大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概括、分析、鉴赏和感受体验,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形成人物通讯写作的思维支架,从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英语思维型教学流程实践模型
英语学科教师团队在“六学六思”思维型教学模式和5T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下,以七下第四单元“Don’t eat in class”为例,首先分析了本单元的主题语境群“人与自我中的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通过主题群的分析确定了单元核心语言项目“Talk about different rules”,并设定了单元主要话题“Make different rules”,最终明确了本单元的关键词“rules”,并设定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掌握祈始语气用法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各种表达规章制度的词语句型,在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与语文组一样,英语组在实践中同样选择了项目化学习作为教学的载体,为项目设置驱动性问题“How to make an English newspaper about RULES for Wenhai Experimental School”开启单元的整体学习,并设定项目最终成果为“Make a vivid newspaper about rules in our daily life for Wenhai Experimental School”,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达成项目。教师在此过程中采取鱼骨图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搭建支架。
▲科学思维型教学流程实践模型
科学学科教师团队以学习单元分析为突破口,建立了借助“五序”原则以及单元的实施的“五深”策略,并构建了“四环三模”教学模型。
以八下第三单元“生物的呼吸”为例,强调以掌握学情为基础,多方面解释了呼吸单元的设计起点和设计意图。考虑到单元整体连贯性和进阶性,增添单元学习内容,将“能量的利用”并入这个单元进行学习,以期学生对呼吸、呼吸作用等概念和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采用了“呼吸运动-呼吸-呼吸作用-能量获得”的闭环设计。
▲科学“五序”设计框架与“五深”实施策略
科学组在整个大单元设计框架上采取了“五序原则”:知识上按照知识的由浅入深进行排序;教学上根据知识的编排来进行,重点在于教学方法的进阶变化——从演示与理解到设计与探究再到比较和应用;思维上遵循思维由低阶向高阶过渡;方法上选择归纳与演绎人体呼吸特点,再进一步推广到动植物呼吸,最后进行比较;逻辑上遵从由宏观到微观,由外到内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
为了促进“五序原则”正常开展,为本单元对应设计了深度学习的“五深策略”:
第一大策略是“分析数据,精准定教”。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生物学教学规律来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设计,对学生已有认知和错误概念进行充分了解,采用任务前置的方法(例如问卷星)进行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定教。
第二大策略是“巧建情境,助力进阶”。教学支架是知识大楼的脚手架,进阶理论有起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中包含很多层级,但层级与层级之间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要在适时情况下提供教学支架(例如问题、实验、工具、范例、记忆等)。
第三大策略是“创新教具,突破难点”。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结合学科特性,运用科学建模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构建“呼吸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学中特意将实验设计的评价量表嵌在方案设计的环节,通过分析、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科学推理的能力。
第四大策略是“设计评价,聚焦高阶”。教师在检测学习成果时要帮助学生从低阶思维成长到高阶思维,从记忆理解应用(低)到分析评价创造(高),而设计评价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好途径。
第五大策略是“迁移应用,加深理解”。深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迁移,在教学中设计迁移的具体生活案例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应用与迁移,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方法和能力。
学校发现,在探索大单元整体教学和落实高阶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科思维方法的深度理解(如分类、比较、抽象概括)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当核心概念成为思维型教学的必备要素时,教师们又面临着一些困惑:什么是核心概念的真正含义?如何提炼学科核心概念?
面对这些困惑,文海实验学校(中学部)选择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不断进行探索,引导教师从本质上理解核心概念,深度理解学科思维,真正意义上落实大单元教学。
在颜石珍看来,教师首先要认同理念,才能进行改革。教师需要认同本次评价量表中的某个维度并且向其靠近,才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更进一步。
在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学校期望能找到一种通用的评价模型(体现共通概念、跨学科性),更便于教师跨学科听评课与学习方法,拓宽思路。而此次“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教学量规”的构建无疑是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当然,如何让大单元教学不断走向深度,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学科素养,文海的教师们一直在孜孜以求地不断探索,每多一步思考和实践,他们都会离教育的臻善之境更进一步。